5月19日至26日是全国科技活动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科技强国,科普惠民”。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引领支撑作用,使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普及活动真正惠及公众,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模拟降雨大厅充分发挥科学知识普及、科学精神传播功能,联合科普教育共建基地单位围绕科技活动周主题要求,向社会公众开放,使公众充分了解生态环境破坏和水土流失对人类产生的灾难性后果,培养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介绍控制水土流失的措施等,主动承担人工模拟降雨大厅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社会职能与责任,打造全国性重点优秀科普教育平台,全方位展现科普奇趣奥秘,激发全民科学热情与探索精神。
今年5月初,国家重点实验室按照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办公室文件要求,联合杨凌示范区科协,紧紧围绕“科技强国,科普惠民”这一宣传主题共同分析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系列活动方案,有效保证了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
本次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在延续以往活动形式的基础上,全方位整合科教资源优势,深化主题特色,以人工模拟降雨演示、土壤侵蚀研究方法讲解、水土保持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全国科技活动周主题科普展。
在全国科技活动周前后,国家重点实验室接待了西安高新第一中学、西安二中、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组织的中小学生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延安大学、宝鸡文理学院等十余所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1000余人,参观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人工模拟降雨大厅、人工模拟干旱大厅、人工模拟径流大厅的设施和科学实验。
特别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模拟降雨大厅技术负责人的带领下,参观者了解到实验室人工模拟降雨大厅是世界第二大模拟降雨大厅,知道了降雨大厅内下喷式、侧喷式及野外便携式人工模拟降雨系统的区别,区分了不同尺寸变坡下垫面模拟钢槽、恒流泥沙冲刷、径流泥沙测量装置、三维地貌测量仪器、土壤风蚀风洞等的作用;参观者兴致勃勃地动手操作,了解了植被对水土流失的防治功能;使广大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暴雨所产生的泥沙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损失和水土保持治理与修复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室开放活动,不仅向公众宣传和普及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使大家真正认识和深刻体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正含义,而且通过参观、培训、科普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开放活动,有力打造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一个国家平台在科普教育、技术培训上的优势,在科学知识普及、科学精神传播、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学术开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培养了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人工模拟降雨大厅是科技部、中宣部、中科院、教育部、水利部、中国科协、团中央等命名的“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科普教育中心”、“全国中小学生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是北京师范大学附中、西北大学附中等“中小学科普基地”,同时也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普基地。除承担科研及科普任务外,每年接待来自全国数十所科研院校学生及海内外科学家数千人参观。
负责人讲解人工模拟降雨大厅的基本情况
参观者了解黄土高原地貌情况
观看人工模拟降雨
同学们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