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生态试验站(林草生态研究室)

  1976年,为解决宁南山区水土流失和人民生活贫困问题,中国科学院根据周恩来总理和国务院的指示精神,从科学院生物地学口抽调包括水保所在内的14个所50多名科技人员到宁南山区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考察与合理利用研究。1979年国家批准科学院在全国不同类型区设立5个农业现代化科学试验基地县时,水保所作为牵头单位之一,在宁夏固原上黄设立科研基点。1986年科学院正式批准将固原科研点扩建为固原生态站。1996年该站被中国科学院和宁夏自治区政府正式批准为双重管理。1999年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固原生态试验站。2003年该站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野外科研教学基地。2007年,水利部批准固原生态试验站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2013年该站云雾山基地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年来,先后有四代100余名科技人员参与固原生态试验站的试验研究工作,陈国良研究员、程积民研究员、马永清研究员、赵世伟研究员历任固原站站长。

  固原生态试验站位于黄土高原中偏西部、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的固原市原州区。地貌属黄土高原梁状丘陵类型。东经为106°26′~106°30′,北纬为35°59′~36°3′。依照“生态环境领域国家野外站布局分区图”属于IIC5区,即黄土高原北部草原-农业生态区。植被类型为典型草原区。该区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结构在宁南、陇中、青东、陕北等黄土丘陵区均具典型代表性。干旱、低产、贫困、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是该区主要的自然和社会问题。试验站所在的宁南黄土丘陵区,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与生产条件十分恶化,经济极不发达,属于典型的半干旱退化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227~651 mm,降水400~500 mm的地区占总面积的55%左右,年内60%的降雨集中在7~9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属典型半干旱区。本区地势高亢,海拔1500~2000 m,年干燥度1.55,年辐射量127.6千卡/cm2,≥10℃积温2573℃,无霜期152天。沟谷发育,土壤侵蚀严重,侵蚀模数1000~8000 t/km2。土壤类型以黄绵土、黑垆土、灰钙土为主,其中黄绵土面积占土壤面积的56.5%。农作物种植制度由春麦秋杂区向冬麦秋杂区过渡

  现任站长(主任):郑纪勇

  副站长(副主任):李鸣雷,郭梁,李伟

  针对干旱、低产、贫困、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区面临的严重自然-社会经济问题,开展如下内容研究:

  1.旱作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调控原理;

  2.恢复草地的生态学过程、响应和稳定性维持机制;

  3.林、灌、草植被配置的生态效应和效益;

  4.生态和经济林草地水土资源有效性和调控原理;

  5.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技术;

  6.恢复草地可持续管理技术及草牧业发展范式;

  7.宁南山区经济林果引种、气象灾害预防技术;

  8.深度贫困区农林废弃物资源化与产业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