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拓展师生科研视野,10月29日,水保学院、水保全重室联合举办三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前沿论坛报告。本次系列报告特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白永飞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余开亮研究员、孙靖尧博士主讲,水保全重室主任李新荣研究员主持,相关专家及学生代表参会。
余开亮研究员以“Leveraging game theory to assess fast paradox and l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Anthropocene”为题,通过整合大尺度观测、模型模拟、理论构建和博弈论分析,系统阐释了森林碳汇能力受限的“公地悲剧”机理。他指出,在资源有限环境下,树木个体为追求自身利益而进行的资源竞争,最终通过加剧死亡反过来限制了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存能力。这一发现揭示了生态系统内部个体与群体利益的根本性冲突,为全球碳循环预测及实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出新的严峻挑战。
余开亮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孙靖尧博士聚焦旱区生物结皮,以“旱区生物结皮图灵斑图的形成机制与启示”为题,通过精细野外观测、多尺度空间格局分析与复杂系统建模,揭示了其规则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研究证实,这种自然图案源于生物体自身的自组织过程,是“短程正反馈”与“长程负反馈”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结构能为生物群落提供更稳定的生态位,保障关键生态系统功能持续发挥,为理解旱区生态系统的组装、稳定与演化提供全新理论视角。

孙靖尧博士作学术报告
白永飞研究员以“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问题对策与实践”为题,立足我国草原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的战略定位与现实需求,系统梳理当前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总体形势与主要问题,深入剖析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关键机制与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指导草原生态系统精准保护与修复的三大关键理论,并结合典型区域的试验示范成果解读,为我国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系统化的科学思路与可行路径。
白永飞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本次系列报告聚焦学术前沿,内容丰富、视角独特,提出诸多创新性研究思路与解决方案。与会师生围绕草原生态、森林碳汇、旱区生态格局等学术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
编辑:王容娜
终审:李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