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旱区生态前沿 共话可持续发展—“旱区生态水文与生态系统功能”学术报告成功举办

来源:研究生部 作者:李红兵 时间:2025-07-03

6月27日下午,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两位知名学者主讲的“旱区生态水文与生态系统功能”学术报告在水保学院科研楼二楼报告厅举行。报告会由副院长许明祥主持,邵明安院士、学院党委书记冯浩,以及两百余名师生参加报告会

    报告围绕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前沿议题展开何志斌研究员以干旱区光伏场地生态水文过程观测与模拟为题,系统介绍了光伏产业快速发展背景下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的演变规律。他结合团队在甘肃临泽国家野外站的长期观测数据,阐明了光伏板覆盖对土壤水分、植被恢复及区域水循环的影响机制,并分享了多尺度模型模拟的创新成果。何志斌强调,通过优化光伏场地布局与管理,可实现清洁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作为生态水文领域的专家,他主持多项国家级项目,其研究成果为西北干旱区生态修复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左小安研究员在干旱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及稳定性的维持机制报告中,深入剖析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压力下荒漠草原的响应规律。基于乌拉特站长期定位研究,他揭示了植被-土壤-微生物互作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控作用,并提出适应性管理策略。左小安团队在荒漠草地退化机理与恢复技术方面的突破性成果,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其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扎实的野外工作引发了现场热烈讨论。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生教育处处长刘晓东详细介绍了西北院的历史沿革、研究生教育、野外台站、试验条件和科学研究进展,进一步加深了与会师生对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了解

    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就干旱区生态修复技术推广、模型参数化瓶颈、多源数据融合等问题与几位专家展开深入探讨。何志斌和左小安均表示,旱区生态研究需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与国际合作,以应对全球变化下的可持续发展挑战。

邵明安院士总结讲话中指出本次报告很精彩,两位报告人都是国家野外工作站的站长,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影响力,希望双方今后进一步加强在学术研究、项目申请、成果申报中的合作与交流。邵院士同时寄语会的研究生,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须牢记“平台,项目,成果,合作,影响”十字诀,努力做到“韶华青山两不负”。

    本次学术活动不仅展示了我国在旱区生态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也为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学院将持续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编辑:王容娜

终审:李小梅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