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今春以来,陕西省降水量少,是1961年以来全省同期平均降水量最少的一年,加之气温持续较高,土壤墒情不断下降,陕北、关中和陕南均出现严峻旱情,而且短期内缓解可能性很小,已经影响到越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发育,还直接导致大面积地区无法正常春播。为科学应对当前持续发展的旱情,掌握有效数据资料,助力农业生产安全,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整治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科技优势和智库作用,2025年5月9日上午,水保学院组织召开了“农业旱情与应对调查”启动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闫祖书、团委书记陈龙,水保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以及专家和学生代表等20余人参加启动会。水保学院院长陈帝伊主持会议。
闫祖书代表学校致辞,并宣布启动调研。他对水保学院紧跟农业旱情热点问题启动“农业旱情与应对调查”给予充分肯定。他回顾了学校建校背景、发展历程和使命担当,讲述了学校因国家战略而生、而为、而兴的发展历程。他强调,本次调研是学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将围绕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农业生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深入基层调研,倾听群众关切,集思广益,努力形成高质量、有针对性的调查报告,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他希望大家厚植家国情怀,提高科学认识,服务农业生产,将调查活动有机融入科研工作;加强资源整合,综合运用校内外、学院内外的资源,统筹各方力量,注重协同作战,采集有效信息,助力科研创新与发展;强化责任担当,紧抓极端时间,加班加点,脚踏实地,密切合作,扎实推进各项调查任务的落实。
陈龙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调查研究的五个过程,表示本次调研活动对于青年学生而言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机遇,校团委将全方位为旱情调研做好支持和保障,并激励青年学子珍惜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升专业素养,动员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服务农业生产、促进乡村振兴中贡献青春力量。
水保学院党委书记冯浩在动员讲话中指出,农业旱情调查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作物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充分发挥水保学院、水保全重室和相关学科的优势。要把考察调研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调查团队要深入田间地头,贴近实际,多维度采集旱情数据,了解旱情实际情况和影响程度,力求提出基于水保学科和专业基础的应对策略,形成具有高度可行性的建议报告,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农业生态发展贡献水保力量。
水保学院副院长王飞介绍了本次调查的背景、组织架构、目标以及实施计划。他强调,本次调查将依托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整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西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安塞、长武、神木国家级野外站等,重点聚焦西北地区严重干旱的6个区,由专家分组带队开展实地调研,评估现有抗旱技术的应用效果及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科技应对方案,助力农业抗旱减灾与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整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新荣表示,开展“农业旱情与应对调查”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水保全重室将全力支持这项工作。他指出,科学家们通过实地调研,可掌握第一手的科学数据资料,力争形成聚焦旱区可持续农业生态治理的高质量咨询报告等重要成果,为我国农业生态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切实增强我国在世界农业领域的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
水保学院上官周平研究员凭借丰富的研究经验,深情回顾了以往水土保持研究所专家们开展旱情调研工作的历程,深入阐述了西北旱区生态脆弱性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当前旱情调查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思路方法。
动员会上,与会专家魏孝荣研究员、王国梁研究员、朱元骏研究员结合野外试验站实际和业务领域,对本次旱情调查表示了高度认同,并承诺将全力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协助攻克调研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两位学生代表参会并交流发言。
本次会议标志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旱情与应对调查”工作正式启动。相信通过本次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将进一步提升学校在农业旱情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为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助力我国农业在应对旱情挑战中实现稳健发展。
编辑:王容娜
终审:李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