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下午,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作风,锤炼坚强党性,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组织领导班子、科级干部、2025年春季入党培训班学员、学生党员代表等60余名师生,到独具特色的科研基地——东南窑锈病实验站开展“薪火相传践初心”主题研学活动。
东南窑锈病试验站由防空洞改造而成,集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社会服务于一体,见证了李振岐、康振生两代院士深耕植物保护,胸怀国之大者不断奋斗的历程,被誉为“院士的摇篮”。在试验站负责人詹刚明老师的带领下,大家走进防空洞,参观31个独立低温实验室,听詹老师介绍东南窑基本情况、正在进行的实验项目和两位院士的科研故事。
之后,在专题展厅中,通过参观展板、观看视频和聆听讲解,大家进一步了解了东南窑的诞生背景、发展历程、使命成果、人才成长和所获荣誉等,深刻理解了“师承相续、团队协作、艰苦奋斗、潜心科研”东南窑文化的内核。观看完反映李振歧院士事迹的《从麦田里走出的院士》短片后,大家在两位院士个人格言的手稿前驻足良久,体味他爱国爱农、初心如磐、甘为人梯的高尚情操。
参观结束之后,水保学院党委书记冯浩在展厅现场分享了他的学习体会。他表示,东南窑实验室、展厅和纪录短片生动诠释了以李振岐院士为代表的科研团队在艰苦条件下取得的卓越成就,真实再现了老一辈科学家“扎根西北、服务国家”的崇高精神。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要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胸怀祖国,矢志不移,李院士在23岁便立下“解决小麦条锈病”的宏愿,毅然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这种科研选题的敏锐性与责任感至今仍具指导意义;要传承弘扬“西农精神”,扎根杨凌,追求卓越,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李院士就预见到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性,支持康振生教授等骨干出国深造,这种战略眼光直接促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建,使学校在植物保护领域始终保持领先地位;要传承弘扬“黄土精神”,求实创新,无私奉献,在科研经费极度匮乏的年代,李院士团队创造性地利用防空洞建设实验室系统,自主研发低能耗环境调控技术,并自筹经费改善团队研究条件。无论是科学家精神、西农精神、黄土精神、东南窑文化,都是一脉相承的,拥有共同的内核,那就是爱国、吃苦、勤奋、奉献,这些恰恰都是当前青年科研工作者、青年学生最需要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品质。最后,他借用李院士的格言与大家共勉:要早立志,立大志,把个人的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目标结合起来,把今天学习到的艰苦奋斗、创新思维、团结协作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彩答卷。
通过现场聆听参观,大家无不为李振岐院士,康振生院士以及团队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换来今日的成果所鼓舞,并表示,“东南窑文化”是两代院士不断奋斗的精神写照,是西农精神的最好阐释与践行,要立足实际、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用实际行动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水保人应有的贡献。本次研学活动也是水保学院党委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研学,教育引导党员干部、青年学子践行初心使命,把扎根西北、艰苦奋斗的作风,深度融入作风建设与科研育人,推动学院各项事业不断进步。
编辑:王容娜
终审:李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