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抢抓优化重组机遇,促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来源:重点室 作者:李世清 时间:2022-03-23

  在近日召开的水土保持研究所2022年度工作会议上,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荣获2021年度考核优秀部门、优秀党支部、人才工作先进部门、宣传工作先进部门等多项荣誉,这不仅是对过去一年实验室工作的充分肯定,实际上也是对实验室如何适应新形式,在优化重组背景下高质量发展的激励和新要求。

  在过去一年中,紧密围绕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要求,实验室克服疫情影响,组织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依托单位学术委员会、实验室教授委员会等多次会议,对新时期实验室服务国家需求与定位、存在的短板与问题、主要研究方向、体量与队伍结构、管理机制创新、保障措施等进行了认真研讨和论证,勾画出了实验室未来发展蓝图。
  在紧抓优化重组的同时,实验室紧密围绕研究方向,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人才项目1项、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名、国家火炬计划人才计划1名,国家林草局创新团队1个、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国家林草局青年拔尖人才、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2项,智慧农业创新团队、农业自然资源管理创新团队获陕西省创全国一流团队支持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博士2名,充实了实验室青年科技研究力量。
  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杰出青年基金、重点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黄河联合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0多项,总经费达9000万元以上。在生物结皮分布格局及其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坡沟系统水土过程与调控、坡耕地侵蚀-沉积空间分布及预测、土壤呼吸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GCB、EST、SBB等国际期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论文;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特等奖、一等奖,以及陕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陕西省生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各类奖励4项,授权发明专利9项;提交的2项政策建议分别被国家和地方政府采纳,研发的“黄土高原旱作果园雨水集蓄根域补灌技术”被列为农业农村部2021年主推技术;主持完成的“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特色产业发展技术与模式创建”作为重点研发计划生态类项目代表性成果参展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神木站获批国家野外站和国家林草局陕北温带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黄土高原数据分中心荣获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2021年度突出贡献优秀团队荣誉称号。
  实验室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和科普活动。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主办、承办学术研讨会11次,其中国际性学术会议3次,全国性学术会议8次;实验室选派植物营养学、生态学、土壤学及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宋启龙、闫敏飞、王浩、张瑞、李成和硕士研究生刘丹等六名同学,克服疫情影响,赴香港中文大学开展了为期49天的研究学习。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组织拍摄新华网录制并发布“黄土地的守护者——走进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普片,实验室山仑院士、刘宝元教授、郑粉莉教授、张岁岐教授、魏孝荣教授及王国梁教授作为嘉宾接受央视专访。山仑院士介绍了实验室建设的历史背景及时代的召唤,各位专家分别专门介绍了实验室研究方向及科学意义,让广大公众充分了解实验室设置的历史使命及为西北生态治理和恢复做出的卓越贡献。通过这次宣传,向全社会传播了旱地农业及生态环境治理的科学知识,也传播了科学家努力攻关,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信心和决心。
  在新的一年,实验室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针对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实施以来旱地农业和水土保持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国家需求,以黄土高原为重点,面向全国水土流失区,利用实验室重组契机,整合校内外力量,研究和发展流域系统治理新理论和新方法,建成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创新高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论策源地,成为国家水土保持与系统治理智库,国际科技与人才培养中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
编辑:王容娜
终审:韩锁昌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