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时间:2020年10月17日(星期六) 下午14:00-17:00
报告地点:水土保持研究所 科研楼二楼报告厅
报告1:干旱区水资源变化与植被响应
报告人:余新晓 教授
报告2:青藏高原河流水沙环境
报告人:张凡 研究员
报告3:基于黄河中游气候地貌植被侵蚀耦合的治理关键技术
报告人:姚文艺 教授
报告4:坡耕地水土流失阻控原理与技术
报告人:张平仓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报告人简介:
余新晓,北京林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主持多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林业公益重大专项项目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获林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等;累计培养博士后8名、博士研究生50余名、硕士研究生60余名;主编出版具有学术影响力的科研专著2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600余篇,其中SCI检索收录57篇,EI检索收录69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6项;发布国家标准5项、林业行业标准11项、北京市地方标准8项。
张凡,女,从事青藏高原水沙环境研究。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获得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士和市政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于2005年获得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市政工程专业水资源方向博士学位。2005年起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环境科学所任Research Associate,2008年晋升为 Research Staff Scientist,2009年回国至今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目前是学术期刊ASCE-Journal of Hydrological Engineering的副主编、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的科学编辑,以及Water Security、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的编委。在美期间曾联合主持美国能源部和国防部重大研究项目2项,回国后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等项目5项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1项,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5项。获得 “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等奖励。创建了准确高效的水质机理模型,并发展湖泊模型和河流输沙模型,为数据稀缺流域水环境模拟提供动态水沙输入;定量刻画了冻土区融雪与降雨主导期产流路径的差异机制,以及冰川占比对多源补给径流的影响机制,明晰了驱动泥沙和溶质运移的寒区水动力过程;揭示了气温降水、土地利用、宽谷沉积等关键因素对江河源区河流输沙的主控机制,明确了多条跨境河流上游水质变化由冰雪融水主导、下游受人类排放影响的时空格局。研究成果为区域水土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主持编撰英文专著1部,发表SCI论文70余篇。
姚文艺,二级教授,中原学者。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委副主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会员、WASWC终身会员、河南省水利学会理事、中原地区枣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副理事长、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沙预报首席专家等。长期从事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先后主持承担国家 973、科技支撑(攻关)、自然科学基金、863、948等各类科技计划数十个项目,现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鄂尔多斯高原砒砂岩区生态综合治理技术”。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9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获泥沙研究领域国际最高奖项“钱宁泥沙科学技术奖”。
张平仓,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专技二级),博士生导师。水利部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水利部江湖治理与防洪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九三长江水利委员会基层委副主委。近年来,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完成了山洪灾害、水土保持方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支撑计划课题、“973”计划子题、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专题等30余项国家、省部级项目。主编水利部标准1部,参编标准1部,出版专著7部,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先后获大禹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长江水利委员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长江水利委员会突出贡献奖和长江科学院突出贡献奖、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囯“九三”先进个人等。
欢迎相关专业教师和研究生积极参加。
科技办公室 研究生部
2020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