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撒农城传真情 殷殷慈善暖人心

来源: 作者: 时间:2012-06-0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李玉山、唐克丽夫妇的慈善人生

                    信息来源:杨凌时讯  2012年05月26日 陆敏

  作为科研工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李玉山、唐克丽夫妇,是一对国内知名的科学家,他们以忘我的奉献精神工作在水土保持研究的第一线,为我国水土保持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勤奋工作的同时,他们更热心于慈善公益事业,并拿出16万元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设立了“李唐奖学金”,帮助贫困学生解决了求学路上的难题。

  

  默契的从善如流

  

  1954年,李玉山、唐克丽夫妇以优异的成绩从山东农学院毕业,带着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的豪情,他们先后来到当时还是一个农村小镇的杨陵,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投入到了自己热爱的水土保持事业中。基于夫妇俩半个世纪勤奋的科研工作及杰出贡献,李玉山和唐克丽分别于2000年和2005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为了培养素质高、善创新、有担当的人才,鼓励广大青年学子励志成为科教兴国的栋梁之才,2001年,他们决定从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中拿出16万元,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设立“李唐奖学金”,每年奖励3~5名贫困学生。至今,共有50多名优秀学生获得”李唐奖学金”,受到了他们的资助。

  

  采访当天,记者如约来到唐克丽的办公室,她正在浏览《李唐奖学金管理章程》,一旁的书桌上还放着几位学生的“李唐奖学金”申请书。谈到夫妇俩从事慈善事业的初衷,唐克丽对记者说:“我们只是想尽自己微薄之力,帮助家境贫困的优秀学生完成学业。刚开始我们提出的是设立帮困助学金,后来根据资环学院领导的意见改成了奖学金,主要是通过这些奖学金帮助更多贫困学生实现他们的梦想,为国家造就一批优秀人才。青年就是国家的未来,能帮助这些学生解决一点生活困难,我们感到很高兴。”

  

  “只要需要,我们就去帮助”

  

  1999年,李玉山夫妇退休后,依然情系我国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事业,不辞辛劳撰写书籍、论文,将自己在研究中总结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学子,让他们再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现在夫妇俩培养的许多研究生已成为国内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来自山西临沂的刘桂青是2008届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在她5岁的时候,母亲因车祸失去劳动能力,家里的重担便全部落在了父亲一人身上。2010年12月,刘桂青通过申请获得了“李唐奖学金”,顺利地完成了学业。目前,她已是一名浙江大学的研究生。对于李玉山夫妇的资助,刘桂青一直心存感激,“这不仅仅是金钱方面的帮助,也是对我精神上的鼓舞,今后我一定加倍努力,将来像两位老师一样去帮助更多的人。”

  

  “虽然没有机会听李老师和唐老师讲课,但能获得‘李唐奖学金’,我感到非常荣幸,这不仅对我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肯定。”覃超是2008届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生,节假日,他还经常去家里看望两位老师,陪他们聊天、散步。“两位老师很随和,我们就像朋友一样,相处得很愉快。”

  

  除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设立“李唐奖学金”,资助优秀学生完成学业外,李玉山夫妇还经常与受助学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鼓励他们刻苦钻研、勇于追求,给他们一些生活补助费。采访中,唐克丽告诉记者,“有时一些受助学生来看我们,我就发现他们脸色特别差,了解情况后,我们就资助他们一些生活费,让他们好好补充点营养。”

  

  如诗如歌黄土情 扶困救灾献爱心

  

  不论是捐资助学,还是扶困救灾,李玉山夫妇总是走在最前列,每次捐款不是1000元就是2000元,家里的被子捐完了,就再去买些新的被子回来再捐。在汶川地震、西南旱灾、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特大救灾捐赠行动中,一直留有他们捐赠物资的印记。

  

  “李唐奖学金”的设立,传递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投身科学事业的使命感,也寄托着李玉山、唐克丽夫妇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对莘莘学子的殷切希望,它鼓舞了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使他们以辛勤耕耘、孜孜追求的精神扎根于水土保持事业。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