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十年看延安

来源: 作者:党政办 时间:2009-07-15

    延安退耕还林 十年改变的不只是山水

陕西日报: 元莉华  姚志伟 2009-7-13

    有人比喻,十年前的秋冬,站在高处看吴起,群山就像一笼蒸熟的馒头,山顶黄秃秃、光溜溜的。而现在,在卫星遥感地图上,吴起的区域版图,就像一枚绿色的邮票贴在黄绿色的信封上一样,边缘清晰可辨。
    十年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草),让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吴起,创造了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奇迹: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37.19万亩,全县林草覆盖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了现在的62.9%。

 
兔子的故事
    数年前,吴起山上的兔子多了,一度成为媒体刊载的新闻,说明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草)之后,吴起的植被多了,生态环境确实好转了。但之后不久,由于缺少天敌,兔子很快泛滥成灾,群众组织起来上山打兔子也无济于事,从而再度被媒体关注,说明尽管生态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仍然是失衡的。现在,无人上山打兔子,兔子却少了。根据监测,兔子数量已经由最多时的每平方公里380只,减少到现在的不足10只,原因是狐狸、鹰、狼等兔子的天敌多了,说明生物链得到了修复,生态趋于平衡。
    类似这样的兔子的故事,在延安各地都有。兔子就像一张晴雨表,见证着延安生态的改善。
    1999年,国家作出退耕还林的重大决策后,延安市抢抓机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十年累计完成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882.1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502.38万亩,荒山造林371.78万亩,封山育林8万亩。退耕还林总面积占到全国的2.5%,全省的27%。
    十年退耕还林,延安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市有林地面积增加了9个百分点,林草覆盖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全市主要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较1999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年径流量增加了1000万立方米;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45.5%,比1999年前提高了25个百分点。延安山川大地的基调已经实现了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以至于国家林业局在抽查延安退耕还林工作时多次感慨:“退耕还林,延安在全国做得最好。”
    十年退耕还林,也为延安争取到了建国以来,国家对延安建设的最大一笔项目投资。据初步概算,两个周期兑现完毕,延安将获得国家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和成果巩固专项资金共计117.7亿元。截至2008年底,已给退耕户兑现补助金58亿元,涉及28.6万农户,124.8万农村人口,户均获得补助20312元,人均4650元。
    “取得这样令人瞩目的成就,三个关键措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参与起草延安市半数以上退耕还林政策性文件的市退耕办副主任赵秀民说:“一是从市到县,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明确任务、保障经费,专司退耕还林工作,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二是实行严厉的封山禁牧政策,坚持十年不变,对生态的恢复和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实行了退耕还林县区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制。”
         
政策兑现结束后,农民会复垦吗?答案是:“不会复垦!”
    安塞县镰刀湾乡罗居村农民马建禄,现在连村里的家也不常回了,平常就住在半山腰临时盖的看守山地大棚的房子里。
    4年前,马建禄在山上建了4棚占地3.5亩的大棚,种植安德烈茄子,年年收入数万元,去年,茄子纯收入7万元。在他的大棚周围,大片山地大棚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山体的阳面,接受着高原阳光的普照。
    7月4日,在大棚里生长了近8个月的茄子生长已接近尾期,马建禄等着再过几天就把茄子拔了,把即将发好菌的香菇袋移放进去,“大棚香菇的效益更好,还能让地也歇歇。”
    马建禄家有7口人,原先种了五六十亩山地,后全部退耕种了山桃、杏树和沙棘,而被纳入计划,享受国家退耕补助的只有15亩。“坡耕地收成太少,一亩地收入超不过80元,碰到年景不好,连籽种钱都收不回来,种地还不如出去打工。就算国家不补贴,也没人去复垦,再说了,破坏了环境,大家都不好过。”马建禄说,村民们绝大多数都持有这种想法。
    曾在2000年担任宝塔区区长期间,首次在媒体上提出退耕还林要解决“三口”(人口、灶口、牲畜口)问题的延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冯毅感慨道:“退耕还林后,延安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了,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有了这个意识,人们就会自觉地保护生态。没有了人为的破坏,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会大大增强,这是退耕还林最大的收获。在有的地方,即使国家没有补助,群众也在退耕,是这么多年来宣传教育的结果。”
    而大面积退耕还林后,不管是对农民还是当地领导来说,都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不得不将精力集中到发展产业上来,加上有以粮代赈作后盾,给陕北特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和时间。
    延安市常务副市长高春义说,退耕还林后,延安市工业反哺农业,大力发展果业、棚栽业和畜牧业三大主导产业,这三大主导产业将成为以后农民主要的、可靠的收入来源。此外,还可以在现有的退耕还林中实现生态致富,发展养蜂业、生物发电等等。
                
  陕西最具潜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7月4日,驱车在延川县延水关镇的山间穿行,感到的是震撼:每座山上都种满枣树,一望无际,连绵不断。
    这个位于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的乡镇,是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