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中国人自主创新的世界骄傲

来源: 作者:党政办 时间:2007-05-24

科技日报     作者:贾婧

    “五一”前夕,一个特别的国际快递从大洋彼岸送达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4月29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出席了有世界数百名顶级科学家参加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

    而在这之前,袁隆平的名字伴随着他所研究的超级杂交水稻,早已走出了湖南,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

    2003年,收获的季节,成千上万的农民们欢聚在稻场上,手捧金色的稻穗,脸上洋溢着丰收的灿烂笑容,在此起彼伏的稻浪中齐声高呼着:“中国人万岁!”

    这动人的一幕,发生在印度尼西亚农村的庆丰收典礼上。在印尼农民身边的稻田里,一边是产量翻了几十倍的金黄饱满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一边是本地产量低下的干瘪稻穗,优势立竿见影,农民们难掩饱尝饥饿的苦楚后心中的喜悦。

    中国的杂交水稻为他们带去的不仅仅是生存的保障,更让他们从心底记住了这个已经被世界熟知的名字———袁隆平。因种植超级杂交水稻而喜获丰收的湖南农民曾经高兴地在自家的门口贴上了“发家致富靠邓小平粮食丰收靠袁隆平”的对联。

    如今,这位农学巨匠培育的杂交产品在中国的水稻种植面积,已达到一半以上。全世界已有20多个国家引种,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专门立项支持在世界一些产稻国家发展杂交水稻。袁隆平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并为这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

    截至目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举办了38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15个以上国家的100多名科技人员。越南和印度种植面积已分别超过了10万公顷和20万公顷,每公顷增产1至2吨。

    有人算过一笔账,种植超级杂交稻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上正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创新才是科研本色”

    “如果我国一半左右的稻田,即2亿亩稻田种植这种亩产800公斤的超级稻的话,每年能够增收粮食300亿公斤。”

    这是2004年10月,湖南省湘潭县泉塘子乡的超级杂交稻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807.46公斤,通过了国家专家组的验收时袁隆平做出的预测。

    300亿公斤粮食是个什么概念?袁隆平对记者说:“整个湖南大概有6600万人口,300亿公斤比整个湖南一年的粮食总产量还要高,能够养活7000多万人。”

    水稻亩产从60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而袁隆平从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计划”后,几乎每三年就能让杂交稻单产潜力成功提高100公斤,他的研究似乎是一株最为优良的作物———多产且稳定。

    然而,这300亿公斤粮食的产生,还是缘于一个偏远地区的中专教师对遗传学的“无知”。

    1960年,当在偏远地区中专执教的袁隆平发现了一株天然的杂交稻并开始研究时,许多人嘲笑说提出杂交水稻这一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当时,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遗传学原理》中明确指出,“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

    1964年,他在学校的试验田里偶然发现了一株长势良好的水稻,精心培育了一年,希望第二代会有更好的收获,但是一年后那株水稻的第二代却出乎袁隆平的意料。

    水稻一抽穗,令他大失所望,高的高矮的矮,在失望之余,袁隆平的脑子里产生了灵感,粉种不会有分离的,这很可能是一个天然杂交种,与书本上讲的不一样,有了新想法的他马上着手做人工杂交,第二年证明,的确有杂交组合,不是单一的品种,也有很强优势。于是,袁隆平更加坚定了走下去的信心,他坚信,水稻有杂种优势。

    1965年,袁隆平写出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但是,由于论文与书本上的经典学说相背离,袁隆平当时又没有什么学术地位,论文的内容并不被学术界认同。

    有人说,他对遗传学无知,更有人说他异想天开。袁隆平没有动摇,但是他也知道,这条路充满了坎坷与风险。

    为了培育杂交稻,他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培育雄性不育系水稻,从1964年开始,他们通过数以万计的逐穗检查,终于找到了六株雄性不育系水稻,但研究远未见到曙光。到1970年,他们用国内外几百个品种做了几千个杂交组合,结果还是无法取得突破。

    心情降到谷底的袁隆平并没有丧失信心,经过总结后他毅然决定,调整技术路线,寻找新的突破口。

    经历了上千次的失败后袁隆平吸取教训,准备从与水稻亲缘关系较远的野生稻上寻找突破口。这棵水稻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叫做野败,是袁隆平的助手1970年在海南岛的一片沼泽地发现的,正是它打开了研究杂交水稻最关键的一环。

    1973年,三系法杂交水稻获得成功,这位提出外行言论的教师却成功选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亩产达到623公斤。

    袁隆平研究的三系法杂交水稻成为世界上首例成功的杂交水稻品种,据统计,从1976年到1987十年间,中国的杂交水稻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这对于当时还在为温饱努力的中国农民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的口粮。

    面对水稻单产从600公斤到800公斤再到即将实现的900公斤的飞跃,这位农学界的大师在被问及经验时说:“我这个人,水平不高,但我有一种认识,就是要不断地创新,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特色,就是要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这才是科学研究的本色。”

    “让50%的农民走出田头”

    “路有饿殍”这个成语,似乎只出现过现在学生的教科书里,而袁隆平却因亲历了那个粮食短缺,人们饿死街头的年代而坚定了他执著于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对粮食问题保持着异乎寻常的警惕心。

    “我亲眼看到过5具尸体躺在路边。没有粮食太可怕了!”袁隆平说,虽然这已是尘封40多年的历史了,但凄惨的景象使袁隆平意识到,只有粮食才是人们生存的根本。

    在研究中心的《超级杂交稻研究情况汇报》上记者看到这样一条消息:“我国在2030年,人口将增加到16亿,届时人均耕地不到1亩,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临界值。”

    面对如此巨大的负荷,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提出这样的质疑:“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

    人地矛盾不仅仅是中国存在的问题。湖南省科技厅副厅长刘小明说:“目前全世界面临的三大问题,粮食安全排在第一位,其次是能源安全和水利安全。”

    因此,早在22年前,一直被粮食进口困扰的日本率先提出了“超高产育种计划”,希望在当时将水稻产量提高50%%。1989年,国际水稻所也提出了类似的计划,打算在2000年培育成亩产达800公斤的水稻。后来劳而无功的日本选择了放弃;国际水稻所的研究也几乎颗粒无收。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袁隆平在研究中心进门处的题词给出了答案。

    在亩产800公斤的目标实现后,袁隆平的目标是亩产900公斤。而粮食单产量提高到一定程度后还有望缓解能源危机。刘小明说:“农作物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粮食又可以变成可燃烧的能源,因此,超级杂交稻计划对世界能源危机也许能起到缓解作用。”“我们国家粮食总产量最高时能达到1.06亿吨,但是现在只有8600万吨。这其中除了耕地面积滑坡的原因外,还因为农民没有种田的积极性。”

    “现在我国的粮食定价最高时能到60元/担,最低时只有30元/担。就算60元/担吧,即便水稻亩产达到了800公斤,农民每亩地的收入也还不到1000元。何况现在一般亩产在400公斤,如果是30元/担,每亩才240元。还有谁愿意种地呢?如果农民都不种田,那么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就出问题了。”面对已经逐渐丧失了积极性的农民,袁隆平倍感忧虑。

    记者看到,即使在袁隆平的研究中心周围,不少农民也选择出外务工或是开出租车。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但是粮食又关系国家稳定———袁隆平在这对矛盾中找出了解决方法。他认为尽管农民单纯种水稻难以致富,但是通过提高水稻单产,农民却可以实现“曲线致富”。

    袁隆平说,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提高后,可以保证国家所需的粮食总产量,同时,农民可以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粮食,并能够把多余的土地另辟他用,比如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发展水产养殖业等,最后使农民实现富裕。

    除了“曲线致富”,袁隆平更大的一个希望是将农民从土地上彻底解脱出来。“农民越少越好。农民多了,小康不起来。”袁隆平说,如果自己用先进的技术使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就可以在确保粮食总产量的前提下释放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我希望至少能够让50%的农民走出田头。”

    身价千亿最青睐“便宜货”

    全世界有没有一个人的身价超过比尔·盖茨?有!那就是袁隆平。

    1998年6月24日,湖南四达资产评估事务所在长沙举行资产评估结果发布会,他们宣布:通过210天的工作,对11万组数据资料进行严格审查论证,评定“袁隆平”这个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为1008.9亿元。

    1998年12月,著名电视人杨澜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人工气候室里采访了袁隆平。

    杨澜问:“报纸上说您这个品牌值1000亿元,您回家跟自己的太太谈论这件事的时候,她有什么看法?”

    袁隆平答道:“从来没有谈,我对这个看得非常淡薄。我现在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我的研究上面,对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考虑。”

    “他穿的最贵的西装,不会超过800元,买皮鞋不会超过200块钱,还有个‘怪癖’,专挑便宜货买。价格昂贵的品牌他觉得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与袁隆平共事多年的张桥说到这位大师的日常生活时始终强调着“俭朴”两字。

    有一段时间,袁隆平很喜欢跟夫人邓哲或学生去逛街,每到星期五下午,就要到商场去购物。但价钱高的东西他看也不看。有一次,他与夫人逛商场,看到货柜里有打折到10块钱一件的衬衫,他说:“太便宜了,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说罢一口气买了10多件。

    身价千亿的袁隆平买东西为何最青睐“便宜货”?相伴30年的老伴面对这样的问题时不多说什么,只报以莞尔一笑:“他的钱都捐了。”

    的确,这位“国宝”级身价的科学大家对自己清心寡欲,却对社会极其慷慨。他先后将所获的12.5万美元世界粮食奖的奖金,全部捐赠给了由他发起成立的科技奖励基金会,以扶植科研项目和科技人才。

    “我还有两个愿望”

    在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展览大厅的门口有一幅精美的苏绣———禾下乘凉图。

    画中,一位老顽童正满足地靠着一株长得比高粱还高的金黄色稻子做着美梦,沉甸甸的稻穗垂下,上面结的稻谷比花生米还大,遥望远处稻浪翻滚,一派田园丰收的金秋美景。看到的人,都忍不住上前抚摸一下那诱人的稻穗,精美的绣工让人仿佛也与老者一同置身于稻海中嗅着稻谷的清香。

    这就是被人们广为流传的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了。

    “这个梦我做过两次。梦里我们试验田里的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上面结的稻谷有花生米那么大,我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好美啊!”已经与人谈过多次“禾下乘凉”梦的袁隆平在每次提起这个美梦时都像第一次与人分享一样无比开怀。

    袁隆平告诉记者,他的这个“禾下乘凉”的美梦到本世纪中叶也许就能实现了。而除了这个美梦,他还有两个愿望没实现:一是到2010年,第三期超级稻的目标要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达到900公斤。提高100公斤,难度是相当大的。袁隆平说:“这就像一个跳高运动员一样,你让朱建华的纪录提高1厘米,难呐。但这是温总理对我提出的要求。到那时,我腿脚还能动,我想,我能够完成。”

    另一个愿望,就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199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作出了一个重要决策:借助中国的力量,在几个主要水稻生产国优先发展杂交水稻。目前,全世界已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和引种了中国的杂交水稻。越南的杂交水稻推广面积达到了900万亩,平均单产420公斤,比当地水稻增产30%%。

    对数字十分敏感的袁隆平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全世界的水稻种植面积达1.5亿公顷,但是,平均单产每亩只有250公斤。目前,杂交水稻在国外的种植面积达150万公顷,占1%%,如果推广到1500万公顷,每公顷年增产2吨,总共可增加3000万吨粮食,能够养活将近1亿人口!

    今天,这位77岁高龄的科学家站在他钟爱一生的超级杂交水稻的稻田边憧憬着他美好的未来:“如果我的两个‘既定目标’都按时实现了,我正好80岁,如果身体还硬朗,我可能还想攀新高峰,我仍有老骥伏枥的精神!”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