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三大报告”精彩纷呈亮点多

来源: 作者:党政办 时间:2006-03-02

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2006年中国科学院“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2月28日正式对外发布。作为中国科学院面向社会公众、面向决策层的“科学与社会”系列年度报告包括《科学发展报告》、《高技术发展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简称“三大报告”),从1998年首次发布至今,承担着向社会公众和国家决策层报告世界科学和中国科学的发展情况、帮助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代表及政府有关管理部门了解科学整体发展脉络和国际科技政策与战略的使命,不仅被各地方政府所关注,而且也被越来越多的公众所关心,一些研究成果已经转化成为国家科技政策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有机部分。

    三大报告由各自独立的课题组来完成。课题组成员多为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既有德高望重的院士、老科学家,也有活跃在科学前沿的青年科学家。多年来三大报告在一直对国际、国内的科学前沿与社会发展态势进行认真的跟踪调研,报告中的选题均经过缜密的研究与讨论,并在征求专家的意见后确定。高水平的专家队伍、严谨的写作态度、严格的审稿制度保证了本报告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和权威性。

    2006年的三大报告介绍和综述了2005年科学前沿问题与发展趋势,盘点了公众关注热点,对中国材料和能源技术新进展进行了重点介绍,关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紧密结合实际,亮点纷呈。

    《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亮点多多,再引关注

    《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阐述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对于中国未来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战略意义,指出了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主要面临的四方面挑战,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六点基本经验,探讨了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构架,包括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五大支撑体系,最后提出了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六方面对策建议。这部历年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报告亮点多多:首次提出综合评价节约型社会的节约指数,并对2003年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序;分析了我国资源环境绩效的变化情况,给出了对31个省市自治区的定量评价和排序;报告指出发展循环经济存在风险,绿色GDP目前不具可行性;报告强调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全面变革和综合配套措施大力推动模式转型和技术创新,才有望实现结构性跨越;报告提出我国未来15年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五大支撑体系;报告认为建设节约型社会需实现三大战略转变,优先制定相关制度;公布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新排名等。

    以报告首次提出的综合评价节约型社会的节约指数为例。报告构筑了一种能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资源环境绩效水平的节约指数,并对2003年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序,丹麦资源绩效最好,中国排第56位,处于资源绩效最差的国家之列。这说明中国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资源能源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处于十分粗放的发展阶段。报告也分析了我国资源环境绩效的变化情况,并对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定量评价和排序,结果表明:上海的资源环境绩效水平全国最高,山西最差。在节约指数高于全国平均值的13个省市中,西部地区占了11个,这说明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比较粗放。新疆、宁夏、贵州、山西四省区的节约指数是全国的2倍以上,粗放程度很高。

    《2006科学发展报告》:2006年的科学总览

   连续发布了9个年头的《科学发展报告》在社会上已经有了相当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受到了决策层、管理层与公众的好评。国内许多新闻媒体、出版发行单位、政府机构、大学以及图书馆的网站对《科学发展报告》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宣传,并将它作为权威消息、数据或知识来源。有的科学家将它称之为“我国每年一部的唯一的科学总览”。

    刚刚发布的《2006科学发展报告》是一本内容十分丰富的报告,从不同角度向人们展示了当今国内外科学发展的多彩画面。主体内容包括九部分:一、推动科技自主创新;二、科学前沿介绍;三、2005年诺贝尔奖述评;四、2005年中国科学家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工作;五、物理学发展前瞻;六、公众关注的科学热点;七、科技战略与政策;八、中国科学发展概况;九、科学家建议;另外还有3个附录。与以往不同之处是本报告突出了三个新的主题:关于科技自主创新思想的探讨;为纪念世界物理年发表一系列有关物理学方面的文章;为配合我国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制定与发表,组织了一组很有参考价值的介绍、评述国内外中长期科技规划的文章。

   《2006高技术发展报告》聚焦“材料与能源技术”

    2000年以来《高技术发展报告》每年聚焦一个主题,4年一个周期,已陆续发行6本。2006年报告主题是“材料与能源技术”。报告综述了2005年世界高技术领域主要进展,专题介绍了材料和能源技术各子领域新进展和中国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报告了中国未来20年技术材料和能源技术领域技术预见研究结果,探讨了材料和能源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提出了中国材料和能源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2006高技术发展报告》包括“2005年高技术发展综述”、“材料技术新进展”、“能源技术新进展”、“材料和能源技术预见”、“高技术与社会”和“专家论坛”等6章内容,共收录论文31篇。为报告撰文的专家有53位,其中包括两院院士8名。内容紧密关注与社会国民生计相关的领域,如:有色金属材料发展、钢铁生产、电力安全技术、核电发展、料电池、未来20年我国材料领域最重要的10项技术课题、未来20年我国能源领域最重要的10项技术课题、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利用、新型磁浮交通技术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能源消耗模式也在报告中应时发布。

    《2006高技术发展报告》内容全面、新颖,语言通俗,有战略高度,有助于社会公众了解高技术发展动态和发展方向,可供各级领导干部、有关决策部门和社会公众阅读和参考。

    相关新闻
    中科院报告节约指数考量资源绩效水平

    2006年中国科学院“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日前正式发布。作中国科学院面向社会公众、面向决策层的“科学与社会”系列年度报告包括《科学发展报告》、《高技术发展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简称“三大报告”),从1998年首次发布至今,承担着向社会公众和国家决策层报告世界科学和中国科学的发展情况、帮助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代表及政府有关管理部门了解科学整体发展脉络和国际科技政策与战略的使命,不仅被各地方政府所关注,而且也被越来越多的公众所关心。

    中科院报告首次提出了综合评价节约型社会的节约指数。该指数是一种相对指标,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资源环境绩效水平,它用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类资源消耗强度或污染物排放绩效与世界或该国总体绩效比值的加权平均来表达。该指数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环境绩效与世界或该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而且也能够反映该国或地区与其它国家、地区之间的相对差距。

    报告利用节约型指数对2003年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序,这59个国家约占全世界GDP的96%(按汇率计算)。报告选取了五类资源原材料(一次能源、淡水、水泥、钢材和常用有色金属)消耗来计算节约指数。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的资源消耗强度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在59个国家中,丹麦是资源绩效最好的国家,其次依次为瑞士、爱尔兰、英国、荷兰、挪威等发达国家,而中国排在第56位、位于资源绩效最差的国家之列。即使节约指数用按PPP计算的GDP来衡量,中国也排在第54位,五种资源的单位GDP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这说明中国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资源能源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处于十分粗放的发展阶段。

    报告还选择了七类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指标,计算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节约指数。结果表明:上海、福建、浙江、北京、山东、天津、广东、江苏、河南、黑龙江的资源环境绩效水平分列全国前10名,上海的资源环境绩效水平全国最高,而且前十名省市主要位于东部地区,其节约指数为全国平均值的52-77%;而云南、重庆、广西、青海、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贵州、山西处在全国的后10位,这些省市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其节约指数基本上在全国的1-4倍之间,其中山西是全国资源环境绩效最差的省份。在节约指数高于全国平均值的13个省市中,西部地区占了11个,这说明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比较粗放。新疆、宁夏、贵州、山西四省区的节约指数是全国的2倍以上,粗放程度很高。

    报告也分析了我国资源环境绩效的变化情况,分析指出,从1980-2003年,中国基于10种主要资源和污染物的节约指数平均每年下降4.9%,说明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资源消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不断减少。但自1990年代后期开始,节约指数下降趋势逐渐变缓,2003年又出现反弹。这说明在现有条件下,“十一五”期间提高资源环境绩效的难度将加大。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