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记者 姚润丰 董峻)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新农村建设由此起步开局。这份高含金量的纲领性文件密集出台32条重大举措,破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诸多深层问题,也将给9亿农民带来八大实惠。
合力出击 财政支农力度空前
文件亮点: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
背景回放:2005年仅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就超过3000亿元,而在“十五”时期,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达到11300多亿元,年均递增17%。
实惠评点:“十一五”时期,我国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大力推进财政支农工作。2006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取消农业税;完善并加强“三补贴”政策,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重点支持农村“六小”工程以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子工程等项目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用于粮食主产区中低产田改造和中型灌区建设。
2月22日(星期三)上午10时,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介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陈锡文说,新华社已经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就是中共中央2006年的一号文件。自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为指导农业、农村工作连续三年发出一号文件,这是第三个。
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记者何雨欣)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地可通过建立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等办法,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
自2003年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试点以来,全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区、市)都已组织开展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农民贷款难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减负开源 千方百计促进增收
文件亮点: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继续执行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政策,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资金。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
背景回放: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3200元以上,实际增长6%,是1997年以来的第二个高增幅年份。
实惠评点:国家今年将继续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同时改革和完善农资价格调控机制,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的化肥、柴油等农资的直接补贴制度。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选择黄淮海专用小麦、三江平原水稻、新疆棉花、西北黄土高原苹果、浙南闽西粤东柑橘、桂中南双高甘蔗、东北奶牛、黄渤海出口水产品等8个产业带进行重点建设。
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记者刘羊旸)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国家将采取多项措施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