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学院王飞研究员团队在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来源:区域室 作者:戈文艳 时间:2025-10-23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整治全国重点实验室王飞研究员团队在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Deep soil depletion and edge compensation: Insights into optimized strategies for addressing water imbalance in arid-region plantations”为题在国际农林领域知名期刊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发表。

近年来,干旱地区植被恢复与土壤水资源可持续性的矛盾日益凸显。当前多数研究聚焦于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及其转换对土壤水分影响,但对不同生态景观单元间的相互联系了解不够深入。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0-500 cm土壤水分剖面的空间分布特征,旨在揭示林内与林缘区的水分动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樟子松栽植导致土壤储水量显著下降,林内25年生樟子松深层土壤水分出现严重耗竭;(2)25-35年樟子松林内诱发水分竞争,表现为樟子松侧根吸收了林缘区域草地100-300 cm土层间水分,其范围可达11 m左右。(3)从林内至林缘外的土壤水分剖面中,根系生物量与土壤水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但该相关性随林缘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弱。

‍研究重点强调林缘樟子松的侧向吸水机制,其形成原因是由于林内土壤水分严重亏缺、种间竞争加剧,促使林缘樟子松根系系统向两侧拓展,以获取必要水分维持生存,从而表现出强烈的空间扩展能力。该研究为樟子松土壤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疏伐策略的新视角,对推动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植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刘星廷为论文第一作者,王飞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2177344)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gwat.2025.109799

编辑:王容娜

终审:李小梅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