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至13日,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了一场以“黄土高原旱作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野外考察。考察组包括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邓西平研究员、李世清教授、固原实验站站长马永清研究员等,并特邀了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考察组奔赴陇东地区、宁南山区及陇中部分地区,着眼于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及生态环境建设科学情况,重点调研及评估重点实验室一些研究成果在这些区域的应用与实际产出效益情况,既有实地察看,也有与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及农民的现场交流。
在陇东地区,考察组一行详细考察了当地间套作种植的旱作农业体系特征,发现除少量粮食作物间套作外,目前绝大部分为果树、蔬菜、中草药等与粮食作物以及果树、蔬菜、中草药间的间套作种植体系。通过对南小河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和植被建设等生态恢复工作的考察,对适合高塬沟壑区典型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治理模式有了进一步了解。
在宁南山区,考察组一方面考察了马永清研究团队化感作用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方面通过对云雾山草地建设、旱地农业、退耕还林、生态移民、设施农业及冷凉蔬菜基地建设等调研,了解到地方政府为解决宁南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功能差,水土保持工程效益不显著等问题,通过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坚持多年草地生态建设等政策及相关措施,在既有效恢复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功能、改善周边生态环境的同时,又通过引导移民因地制宜采用大型喷灌技术等,培育发展形成了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产业和冷凉蔬菜产业,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在陇中地区,考察组重点了解了庄浪县梯田化工程与生态建设工程所发挥的效益等。曾经作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县份之一的庄浪县,通过几代人艰苦努力,在实现全面梯田化后,不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粮食单产及总产显著增加,而且还发展起了果品产业、马铃薯产业、草畜产业和梯田旅游观光产业等,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通过考察专家们认为,这些区域通过退耕还林草、生态移民、梯田化工程等措施不仅实现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还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协同发展,走出了一条生产生态兼顾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对同类地区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退耕还林草、梯田、淤地坝等措施在控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降低入黄泥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梯田、淤地坝、河川地及一些残留塬面是该地区主要的基本农田,对保障该区域粮食供应发挥着重要作用;考察区域各种水土保持措施极为有效,水土保持成效非常显著,为国内外水土保持创造了典范,是很好的水土保持示范基地,也是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及旱作农业等领域的很好天然“实验室”。但诸如对如何充分发挥好梯田等基本农田效益,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草、生态移民、梯田化工程、经济发展、生态恢复效益间的量化关系等重大科学及技术问题,仍需深入研究及探讨。
本次考察是2013年9月12日至16日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国内外专家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旱作高效农业、植被恢复等考察的延续和深化。通过两次考察,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与该区域及国家需求如何衔接,如何有效解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及旱作农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及技术问题有了相对明确的认识。
张福锁教授在田间与农民交谈
陇东考察间套作
考察南小河沟流域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