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组织,对水土保持研究所主持完成的“黄土区沟壑整治工程优化配置与建造技术”项目进行了鉴定。鉴定委员会由以中国工程院李佩成院士为主任委员的7位专家组成。
该项目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以及地方和企业相关项目的资助下,历时16年,采用现场观测与模拟实验相结合、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围绕黄土高原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以沟壑治理工程实施中急需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为核心,研究开发沟壑整治工程的优化配置与建造技术,探索沟壑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建立沟壑整治工程的环境效应的评估方法。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建立了流域水沙多元汇聚的辨识方法,揭示了流域沟网水沙传输与洪水叠加过程特征;阐明了流域重力侵蚀及其调控机理,研发了适用于沟壑整治流域的侵蚀产沙分布式模型,揭示了坡沟兼治对侵蚀输沙过程的耦合阻控机制;提出了生态-安全-高效的沟壑整治工程分区规划布局方法,发展了安全、快速、经济的沟壑整治工程设计、建造技术体系,建成了类型齐全、辐射面广的示范工程;构建了拦泥淤地型、绿色经济型、科技示范型及生态旅游型沟壑开发利用模式,提出了区域、流域、沟道坝系水土资源多目标平衡利用及安全运行的技术规程。
该项目出版专著8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85篇,国内外学术会议特邀报告10余篇;申报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受理发明专利5项;参编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5项,技术规程1项;建立试验示范基地15个;提出黄土高原沟壑整治重大建议多项。在项目成果科学体系指导下,项目组成员先后主持设计典型流域坝系近百项,并将沟壑整治理论与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于小流域坝系建设近百项。研究成果在黄土高原7省区的沟壑治理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指导建坝5630余座,建成2016座,新增淤地面积6048公顷,为西北黄土区提供具有水土保持典型性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