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塬麦熟
中科院黄土高原旱地小麦百亩示范田亩产量过千斤
丰收的田野
专家在测产
邓西平研究员在观察小麦株型与成穗数
郝明德研究员在测数穗粒数
项目专家与测产专家在观察小麦丰产方群体长势
记者张行勇
6月19日下午3时许,骄阳似火,在位于黄土高原陕甘两省交界区的长武县枣园乡枣园村,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组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睿研究员、咸阳市农业科学院张安静研究员和咸阳市农技推广中心、长武县农技中心的专家等,在对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邓西平、郝明德研究员承担的“西北旱作高产栽培的水分高效利用原理及调控”课题组小麦百亩示范方进行产量验收。
在麦浪滚滚的金色田野里,测产专家们严格按规范取样方、数成穗数、穗粒数及估算千粒重……真是汗滴禾下土! 专家组在实际考察了枣园村百亩方田基础上,依据农业部《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试行)》对百亩示范方田进行田间测产。测产结果显示:枣园村张金科、张林科、张树科等3户11.5亩,测定户数占总户数7.5%,测定面积占总面积的8.5%。户平均成穗数40万/亩,穗粒数36.02,千粒重45克,加权平均亩产量542.89公斤。
专家组一致认为,在黄土高原旱塬区的枣园村41农户责任田连片种植“长旱58”优良品种共计135亩小麦,遇到低温、叶锈病等冻害、病害严重的情况下,取得过千斤产量,体现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对粮食增产的支撑作用。
据记者了解,眼前的丰收景象和果实主要是依靠自国家973项目“主要粮食作物高产栽培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第四课题”西北旱作高产栽培的水分高效利用原理及调控“项目实施3年来,邓西平、郝明德等研究人员通过对旱地小麦高产与水肥高效的施肥与栽培技术、小麦灌浆期蔗糖代谢和淀粉积累的水分调控机制、不同栽培模式对黄土塬区灌浆期冬小麦同化物转运特性和周年保水的旱地小麦“垄覆沟播”栽培与施肥技术等的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的结果。
面对丰收的大地,喜悦的测产专家们建议:加强旱作高产栽培水分高效利用调控技术成果的示范力度,为大面积推广做好充分准备。
最后,邓西平对现场的专家介绍说,通过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的渭北旱塬,采取追肥、适量减氮、覆膜也都能起到显著的增产作用。减氮追肥和集水保水施肥栽培措施的小麦生物量、收获指数都显著高于农户,说明优化栽培与施肥均能促进小麦干物质的形成、累积和向籽粒转移。减氮追肥和集水保水施肥栽培措施主要是通过促进分蘖成穗和提高穗粒数来增加小麦产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