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简介: |
黄土高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摇篮和农业的发祥地。相传后稷“教民稼穑”的遗址即在今武功漆水河滨;“人文初始”的轩辕黄帝陵尚矗立于陕北乔山之巅。闻名古今中外的丝绸之路,以古都长安为起点,向西横贯高原的南端而入河西。那时整个黄土高原,无疑是个农牧生产的重要基地。就是现在,在民间尚流传着“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畔。”“董志塬”一向有甘肃谷仓之称,就是比较干旱的固原地区也常被称为“谷仓”,“油盆”。这足以证明黄土高原原系林茂草丰,沃野千里之地。这里土壤富饶、塬地平广,丘陵顶平坡缓,沟谷开宽,川、坪、涧、掌、焉地完整平坦,土地资源丰富。可见那时成土过程远远超过了侵蚀过程,否则就不会出现在20。上下的坡地上,地表有机质层厚达50cm以上;平地土壤发生剖面厚达3m左右和风吹草低见牛羊等景象。但自秦汉实行“移民实边”政策以来,陕北、陇东等地常驻重兵并进行大量移民。由于屯垦戍边,耕垦草原、草坡,任意砍伐林木,黄土高原自然植被进入不断遭受大破坏的时期[1],从而也就破坏了良好的生态平衡,引起了加速侵蚀,后又因土地利用更不合理,土地资源遭受更加强烈的破坏,不断形成今日“广种薄收,薄收更广种”的恶性循环。无论是要使黄土高原人民生活富裕起来,或从根治黄河水患来看,黄土高原的土地利用必须进行调整,整个黄土高原的土地资源也急待保护。同时又必须坚持“把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作为战略要求;把“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下洼上坡”作为土地合理利用的调整方针[2],才能切实实现“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把黄土高原的农、牧、林、副业生产联成一体,不同地区有所侧重,把黄土高原建成生产日益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的乐园。本书将从评价黄土高原农业自然资源入手,系统分析有史以来人为经济活动引起明显变化和今后演变趋向;深入总结历史上人们为摆脱贫困和提高生活要求而斗争的经验教训,利用现代技术,采取先进措施,以调整和克服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所存在的尖锐矛盾;结合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分别提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生产稳定高涨的土地利用调整方案与具体生产模式,为黄土高原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提高群众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根治黄河提供科学依据。本书侧重土壤与农业以及作物生产在不同地区所应处的位置及其特殊经营管理方式,分黄土高原的农业自然资源,主要土壤的生产特性和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等三篇共二十四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