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研究
专著名称: 中国黄土高原土地资源(图片集)
研究中心:
首席研究员:
主编单位:
出版时间: 1986
出版社: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8月
主编: 朱显谟
编写人员:
总字数:
编者字数:
著作性质: 专业著作
编辑出版单位:
出版资助单位:
再版次数:
印刷数量:
参编内容:
著作简介: 中国黄土高原是地球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堆积最厚、古土壤发育最为系统和完整的地区,一直为国内外地质、地理和土壤学界所重视。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农业发祥地。相传后稷教民稼穑的遗址即在陕西武功漆水河之滨;“人文初始”的轩辕黄帝陵尚矗立于陕北桥山之巅。夏朝改制九州贡法,根据土情来比较肥力,同时注意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关系而厘定赋贡。《禹贡》所说九州中的雍州,即指目前的黄土高原及其临近地区。“厥土惟黄壤” (《禹贡》),系指黄土而言,因其主要是黄色壤土。这是对黄土性质及分布所做的首次文字记载。齐桓公(距今2,630多年)时,管子所著《地员篇》,对土地高下与水泉深浅的联系,土壤分类及土地利用等记载较为详细,将黄土高原的土地和土壤分别作了叙述,并把其东南部塬地和台塬地上土性刚强的土壤另名为“垆土”。班固所著《汉书》 (距今约2,020年)中曾有黄土通过风力从西搬运到黄土高原的记载。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黄土作了论述。八百年前沈括也曾在《梦溪笔谈》中明确指出了水蚀在黄土地貌形成中的作用。自十九世纪后叶始,国外学者R.庞培莱(美,1866),F.Von,李希霍芬(德,1868),B.A.奥布鲁切夫(俄,1892),J.梭颇(美,1935)等,曾先后到我国西北考察,主要对黄土成因作了概念性的论述。1920年以后,我国地质工作者杨钟健、李学清等,对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物质组成和地层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将全区第四纪地层划分为QI-QⅡ,提出QⅡ为红色土,QⅢ才是黄土的说法。同期土壤学家侯光炯、马溶之、李连捷、熊毅、李庆逵、陆发熹等,也曾先后到黄土高原进行土壤调查研究,对于土壤侵蚀和黄土性质给予了极大地注意。解放以来,由于黄河开发治理工作的紧迫和黄土高原地区工农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对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的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中国科学院、黄河水利委员会等曾以黄河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为中心,先后组织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察队,进行综合考察,对黄土的成因、地层划分和物质组成及其结构特征、物理力学性质、基础地貌与当前黄土地貌等;进行了全面研究,尤其对黄土沉积环境及其变迁,黄土肥力的演变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及其机理、土地整治途径及其战略要求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本图册所谓的黄土高原地区,是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为主体,并涉及边缘或近邻山地、河谷盆地等具有黄土和黄土状沉积物的地区。该图册以土地整治、防治水土流失,充分发挥黄土的生产潜力,根治黄河水患,发展经济为中心,系统地反映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的有关情况。主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土地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及动力,土地类型及其演变规律、以及整治途径等四个方面。
其它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