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水土保持研究所3项研究成果获得科技奖励

来源: 作者:科技办,重点室 时间:2018-05-25

  近日,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西安的隆重召开,由水土保持研究所焦菊英研究员、李世清研究员分别主持并完成的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自然更新的种源及限制性研究” “黄土高原旱地主要作物氮肥减施增效途径与技术” 2项研究成果荣获了2017年度陕西省科技奖励二等奖。同时,由邵明安研究团队完成的“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及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研究项目荣获中国土壤学会科技一等奖。这些科技奖励的获得,标志着水保所在水土保持科技领域的研究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据了解,在所荣获的3项科技成果奖励中,其研究内容均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研究中的重大关切问题,其中,“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及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项目组研究历时60余载,在“发现土壤干层→定义土壤干层→探明土壤干层主控因素→建立干层预测模型→提出土壤干层调控模式”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土壤干层的概念与评价指标,阐明了土壤干层形成原因与动态发育过程,量化了土壤干层的强度,揭示了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的空间分布规律,建立了土壤干层预测模型,阐明了不同尺度环境因子与土壤干层的互馈机制;构建了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模型,为土壤干层调控提供理论支撑。这些原创性工作阐明了前人尚未解决的土壤干层和植被承载力方面的科学和实践问题,为黄土高原土壤干层调控、区域植被建设与合理布局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自然更新的种源及限制性研究” 系统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区域物种库特征,植物种子生产、形态、萌发特性与持久性及植冠种子库特征,坡面径流引起的种子流失与迁移特征,揭示了植被自然更新的种源限制性,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的植被重建与恢复提供了资源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黄土高原旱地主要作物氮肥减施增效途径与技术”更是以黄土高原旱地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循环及其调控为主线,以优化旱地作物氮高效管理为核心,系统研究了旱地土壤和植物系统中氮素行为,提出了大气氨可作为营养物质,大气氨营养效果与作物基因型、生育期及介质供氮水平有关,拓展了“以肥促根,以根供水,水肥协同,减施增效”的途径,以旱作春玉米为突破口,量化并成功构建了耦合光热资源-作物群体-土壤水肥资源的减施增效技术体系,推动了黄土高原旱地主要作物减氮增效技术进步。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践行习近平的“两山”理念已成为政府和全社会的共识,水土保持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成果必将在生态环境科技领域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