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源于1956年中国科学院在西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期间历经更名,1995年经国家批准确定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1998年被中国科学院列入国家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1999年根据国务院文件,与杨凌其它6个科教单位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联合共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作为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继续纳入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序列。2023年7月,学校在水土保持研究所基础上整合资源环境学院水土保持系科教力量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同时保持“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名称。
学院设有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区域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室、信息技术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系等科教单元。在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建有国家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国家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国家神木侵蚀与环境试验站、固原生态试验站和杨凌水土保持野外科学试验站等野外站。拥有人工模拟降雨大厅、人工模拟干旱大厅、人工模拟径流大厅等重要科研平台,中美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中美旱区农业用水联合研究中心、中韩沙漠化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黄土高原数据中心,以及教育部旱区现代节水农业技术、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等2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形成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示范、技术转移转化、决策服务于一体的水土保持教学、科研与试验示范体系。
学院现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1个,拥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学术型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源与环境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土壤学、生态学学术型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点,“国土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培养点,设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学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全院现有教职工202人、客座研究员2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正高级职称70人、副高级职称64人;博士生导师98人,硕士生导师43人。拥有国家人才项目入选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5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1人、其他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40余人。目前在学学生共1071人,其中研究生763人(博士研究生274人、硕士研究生489人),本科生308人。截止2024年,已累计为国家培养水土保持专业人才2500余人。
学院与30多个大学和国际组织签订双边协议,在科技部、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欧盟委员会等支持下,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荷兰、塞尔维亚、阿根廷、欧盟委员会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6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与全球5大洲40余个国家实现多学科、深层次、多元化联合研究、人员互访及研究生培养等合作交流。学院先后有50余名专家在世界水土保持学会、国际荒漠化协会、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等国际组织任职或国际学术期刊担任编辑,参与多项全球重要合作事项。
学院以“团结、敬业、求实、创新”为院风,凝练出以“厚重朴实、协力攻关、求实创新、无私奉献”为内涵的“黄土精神”,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为创新跨越、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立足新时期,水保学院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等国家战略需求,以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以建设世界一流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学科为主要目标,重点围绕土壤侵蚀与水沙变化、水土过程与国土整治、植被修复与生态服务、农业节水与绿色发展,致力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态修复、国土科学与工程等相关领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努力建成科教深度融合的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学院而持续奋斗!